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你處理不好與別人的關系,本質是你對他的朋友存在偏見發表時間:2020-02-23 09:37 職場中,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不喜歡這個同事,他身邊的朋友也不好。” 根據海德的平衡理論,認知主體對單元中對象的態度是傾向一致性的,若對某人有好感,則對他的其他特質也會充滿贊賞;不喜歡某人時,則會對他周圍的人也有所不滿。 因此,處理不好與別人關系,其本質上是自身對這段關系存在偏見。 認知失調理論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態度改變,該理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dissonance theory)。 他認為人的心理包括各種認知元素,是個體對周圍環境、他人對自身行為的看法、態度,這些認知元素之間存在著三類關系:協調、失調、不相關。 人們為了尋求自身內心的寧靜,需要在認知上達成一致性,而認知失調則會讓人心理產生緊張的負面情緒。 因此,一個內向者,在自己熟悉的朋友面前可以做到侃侃而談,但與自己父母的交談卻寥寥無幾;一個人對外人很友好,對親人卻很兇。這不是人變了,而是關系變了,因而在自我認知上產生失調。 費斯汀格關于認知失調上還提出——反態度行為(attitude-discrepant behavior),又稱為“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如:吸煙有害健康,但由于喜歡吸煙,無法真正的戒掉。 這種行為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由選擇的,當某個人被引誘去做一些與他自身觀念相矛盾的事情時,個體便會產生改變自己原有觀點的傾向,以此來達到自己言行上的一致性。 欲求是人的生存本能,動物更是趨向于自我保存與完善,欲求的產生是人自我生存發展的本能需要。 每個人都有一種克服孤獨、追求與他人融合的動機和需要,而在人際交往中,即是信息的傳遞過程,也是思想交流的過程。 自我調節和情緒管理良好和睦的人際關系則是社交活動中的基礎,即便在狹小的人際圈中,也需要及時調整與周圍朋友之間的關系。 從人際認知的角度上來看,我們對他人的認知和自我認知,通常以最初的印象來進行評價,為了避免生活上的沖突,人們往往會避重就輕,注重自我調節和情緒管理。 人際交往上也存在各種各樣的交換和一定的利益性,人們在給予的同時也會渴望得到回報,有些關系則變為了交換,忽視其中應該存在的幫助、理解、尊重。 無論是在物質或者情感上,有自我需要才會產生想要得到。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人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時,會出現更高層次的需要。 利他行為則常常是被稱贊的,這種行為在道德與輿論上都是值得肯定的。我們對于他人負有社會責任時,朋友也會相應的給予尊重。 我們之所以對關系處理不好,則是從一開始我們便對這段關系存在偏見。在交往中目中無人的人,與同伴相處時,也無法獲得自我需要的滿足。 哲學家叔本華認為,自我需要的滿足會產生快樂,這種快樂有時會有新的欲望產生,而新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感覺苦悶,有的時候即使得到滿足,依然會有一種空虛的心理狀態。 隨著人際關系的不斷深入,交往雙方間的自我意識逐步廣泛,自我意識程度也是衡量人際關系深淺的標志。 因此,當個體的行為所獲得的心理不利于社交活動,而個體仍然堅持這項活動,則會產生對這項活動和活動結果的偏愛,以找到自身繼續從事這項活動的理由。 過度地揣摩他人的想法,不顧及自身情感需要,這也是關系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同理,當關系出現問題時,需要從各個角度上進行分析,為自己和他人負責,才是相處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