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心理科普 | 投射效應發表時間:2020-05-30 15:19 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從而經常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認為對方也應該有同樣的感受和認知。 一是感情投射,即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納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 二是認知缺乏客觀性,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傾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并陷入偏見的泥潭。 投射效應的心理實驗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自我投射,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征求意見,問他們是否愿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里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并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愿意背。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揭密“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反應了最普通的人性 如果我們深究“投射效應”形成的原因,會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揭示了一種普遍的人性: 人是靠推己及人來反向自我保護的動物。 就像人人網時代的文章里的一段話: 每個人因為出身環境、成長經歷、外表、家庭、財富、教育等等一系列先天或是后天的復雜因素的不同,必然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待人接物的準則。 而我們人生的過程就是用盡一切方式來不斷證明自己價值體系的合理性。 對于任何和自己的“正確理念”相悖的人和事,有些人會毫不留情地嘲諷,不屑,攻擊,謾罵,甚至戰爭,不惜一切代價來證明別人的錯誤以便來維護自己的價值體系的正確。 更簡單地說,人們傾向于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凡是跟自己相對立的就是錯的,這就是人類的本能。 學會辨別與“利用”自我投射 既然是一種本能,“投射效應”當然無可避免,但我們仍然能夠有意識地減少它對人際交往產生的消極影響。 在與人交往的前期,由于彼此缺乏認識,往往會不自覺的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從而確定一種交往時身份的定位與話語的選擇。但隨著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增多,你就會發現你們之間不一致的地方,就會逐漸擺脫“投射效應”的影響,轉而認識一個更真實的對方。 心理投射效應的社會作用 在很多時候,社會化的過程就是讓個體傾向于接納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是一致的,所以在教育過程中也會著重于宣導“如果你xxx了,那么別人也會xxx”這樣的句式,我們不討論這種言論的正確與否,但是現實是這種語句切切實實的存在我們的周圍。所以自我投射在構建社會個體的過程中被強化了。反過來說,在同樣的社會體系下,確實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也更為接近了,因此也很容易在這些習慣與習俗上通過自我投射去理解以及接觸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