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心理科普:什么是心理邊界?發表時間:2020-05-31 00:54 每一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也稱作邊界(疆界)。 相對有形的物理空間,我們每個人還需要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空間,被一道無形的心理邊界環繞著。 保護這塊土地,你必須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起負責任! 土地的邊界和保護土地的手段 墻與籬笆 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 我應該對什么負責任,我不應該對什么負責任 把有益的留在我的院子里,把有害的擋在籬笆外, 保護我不受傷害 皮膚 話語 情緒 限制 其他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逐漸地跟父母建立生理與心理邊界的過程。 分娩成功,最基本的生理邊界——從皮膚開始,寶寶跟媽媽分離。 媽媽積極地響應寶寶的一切需求:寶寶獲得“情感客體永久性”。嬰兒產生內在的歸屬感,即使媽媽不在眼前也感到安全。 綁定是序曲。兒童對人生首要關系感到安全和舒適,就能承受邊界建立過程中的分離和分歧。依戀是靈魂生存的基石。 與父母關系的兩種不良情景: 要么設立邊界,卻會破壞跟父母的關系;要么不設立邊界,永遠當父母意愿的奴隸。 這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也會擴展到與他人的關系中。 當嬰兒對安全和依戀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他開始表達第二個重大需求:獨立自主。這個階段稱為“分離和個體化”。“分離”指的是兒童需要將自己和母親分辨為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一種“非我”體驗;“個體化”則是兒童與母親分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身份識別,一種“我”體驗。 安全的界限三原則: 1、因果律:種什么收什么,行為有其后果。 2、責任律:我不能替你感覺,我不能替你思考,我不能替你表現,我不能替你承受界限所帶給你的失望——我不能替你成長,你也不能替我成長。 3、能力律:你或許沒有能力改變,但你有能力坦承問題與認錯。你沒有能力改變外物:你不能改變天氣、過去、經濟,更不能改變其他人。 4、尊重律:尊重別人的界限,也要求別人尊重我們的界限。 5、動機律:你給予的動機是出自愛,還是害怕失去愛?害怕別人生氣?害怕寂寞?——拿掉內心的恐懼,設立對你身心有益的界限,保護你本應該擁有的自由。真愛永遠不會令人沮喪。 6、評估律:你必須評估你設立界限產生的影響,并且對別人負責。有些事情會傷到我們,卻不會害我們,反而可能對我們有好處。有些事情讓我們覺得好得很,卻可能害我們極深。糖不會傷你,但會害你。 7、積極律(顯露律):不能只曉得恨什么,不喜歡什么,反對什么,不會做什么,要表現出到底愛什么,要什么,目標是什么,立場又是什么——不要陷入“受害者情結”。界限首先必須以語言溝通,然后用行動表示。 8、嫉妒律:嫉妒會把那些:“我們沒有的東西”定義為“好的東西”,而怨恨那些真正好的東西。嫉妒把我們的渴望全集中在我們的界限范圍以外,集中在別人身上。嫉妒代表你生活中有所缺失。——了解你內心真正的渴望,設法達成心愿,或舍棄欲望。 9、活動律:神所譴責的罪不是“嘗試以后的失敗”,而是“敗于不去嘗試”。“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七章七節) 10、顯露律:你的那些界限必須讓人清楚地看見,在彼此的關系中能夠互相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