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南寧心理咨詢_匱乏和沖突 | 心理疾病產生的兩個模型發表時間:2023-02-05 15:26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中心來源:南寧心理咨詢中心 心理疾病到底是怎么產生的? 答案凝縮成兩個心理疾病的發病模型:匱乏的和沖突的模型。 這兩個模型的形成,也沖突過很長時間。 后來,就像其它一些完全對立的理論一樣,對立變為統一,意思是兩者都對。 比如,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 最后的結論高中生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既是粒子,也是波。 這些往事告訴我們:在沖突時別全力以赴,因為你和你的爭論對手都可能是對的。 ![]() 01 匱乏模型和沖突模型 匱乏模型的大約表達是: 萬病源于早年缺少養育者的共情性回應。 比如產后抑郁的母親,就可能缺乏對嬰兒的足夠的回應,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缺乏母親回應的嬰兒,自戀會受損,各種能力會因為缺乏鏡影和贊美而萎縮,成年之后的表現就是無法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也不能正常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事件。 這一類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療。 沖突模型的大約表達是: 萬病源于內心沖突;內心沖突是外在沖突內化的結果。 比如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這個沖突會變成孩子的“內心打架”。 這一類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療。 簡單地說: 能力因為被壓抑顯得有點弱的人,是匱乏型的; 能力比較強但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是沖突型的。 臨床上絕大多數人,是匱乏加沖突的混合型的。 02 八個常見的沖突 1、口腔期沖突(0到1歲) 沖突的雙方分別是依賴和成長 在成人身上的表現為:過度依賴他人,以及一些成長停滯的“證據”:像進食障礙、口腔對刺激物的依賴(煙、酒精等)、用語言對他人施虐等等。 2、排泄控制期的沖突(1-4歲) 沖突雙方分別是控制和被控制 在成人身上的表現是:各種強迫癥、過度吝嗇、不知變通、收藏癖、對權力成癮等等。 3、俄狄浦斯沖突(4-6歲) 沖突的雙方分別是愛與恨、快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 成人身上的表現:愛也遲疑、恨也遲疑;不知道自己要快樂還是痛苦,回避所有快樂的事情;不敢成功,甚至言行都在實現一個目的:“防成功于未然”。 4、幼稚與成熟 中國現在還保留著一些農耕社會的傳統,大家意識和潛意識都認為,年紀大的人有更多的知識和經驗,所以“老人”享有某些“特權”,是心理上的某種預設“權力”,使他們對年輕人有某種優越感。 這種優越感其實是對年紀大的人的惡性催眠,同時也是對年輕人的攻擊,使年輕人總是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最后結果是:大家都不在自己本來的位置上。 年輕人向往“變老”,年紀大的向往更老,把對年輕人的嫉妒變成了對年輕人的攻擊。所以常常見到的情形是,某人犯了一個錯誤之后,一個也許僅僅大他幾歲的人可能嘆氣說:此人還是太年輕了。 對他人和自己不造成太大損失的“幼稚”是活力的表現,比“世故通達”更接近人的天然本質。 成熟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沒有內心的和跟外界的沖突,而是控制住那些沖突,以及能夠用自己的成熟部分,捍衛自己的“幼稚”部分繼續“幼稚”。 似乎上一代對下一代有著本能的敵意,看看下面對下一代的稱呼: 垮掉的一代、頹廢的一代、不負責任的一代,等等; 顯得把世界交給下一代很不放心; 其實是自己這一代不想離去,就預設還被需要。 “少年老成”的成熟可能不是成熟,而是生命力的壓制。 5、傳統與現代 每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比如疫苗、抗生素的出現,避免了大規模的病死事件發生;生活條件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等等。 但是仍然有人認為一切都是過去的好。 這是人格層面發育停滯向歷史軸投射的結果,他們內心的“反進步”或“沒進步”部分對應著歷史上的落后階段。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有知識的、美學的、情感的價值,而沒有多少指導我們生活的價值。每一代人都有權決定自己應該怎么活著。 當然,一個成年人也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方式。但是,隔離孩子和現代文明的關系,就幾近反文明、反進步了。最高級別的對傳統的尊敬,是比祖先更智慧、更文明和活得更自由幸福。 6、疾病與健康 精神分析的一個著名悖論是:一個人花錢花時間來找你做分析,但卻千方百計不讓你把Ta分析好。 要健康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健康本身;或者說有無數個,因為有健康就可能有一切 要疾病的理由只有五個: 1、疾病帶來的痛苦,可以緩解你的內疚感。 這種內疚感有點像一個人的“原罪”,不妨稱之為“原內疚”,它是在早年關系中形成的。 2、疾病本身是你滿足本能欲望的一種象征性形式。 你當然不會允許分析師“壞你的好事”,也不會讓自己“壞自己的好事”。 一位強迫癥者說: 每天睡覺前都要把從早到晚發生的所有事情的細節“捋一捋”,就舒服了,可以安心睡覺了。 3、當你壓抑自己的愿望時,瞬間可以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你隨之對壓抑上癮。 這個壓抑是會泛化的,可能演變成對自己各種能力的壓抑。 然后你賦予這種寧靜以某種神圣或者超越的意義。 4、疾病會帶來一些好處。 5、你以舊的模式應對新的人際關系,改變意味著不熟悉和充滿危險。 7、工作與生活 現實中各種事件,本來可以“和平相處”的。它們之間如果發生難以協調的矛盾,很多情形下是一個人內心沖突向外投射的結果。 比如男女的差異是一對矛盾,有人用這種差異制造幸福,有人則制造沖突。工作和生活的關系也是一樣。有人讓工作占據了絕大部分時間、消耗了絕大部分全部精力,忽略了家人和親情。 這可能是因為: 1、用工作自虐 2、回避親情帶來的幸福感,因為這種幸福感太多地超越了父母 3、讓自己的孩子體驗自己早年的親情的缺失 8、人際沖突 現實中的人際沖突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情理和法律范圍內的沖突很正常。但有些人在沖突中會經常突破底線、不擇手段。尤其是沖突導致的惡性軀體暴力,可能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 無法把沖突控制在象征性的、也就是語言的層面,是前語言期即2歲以前的心理創傷導致的癥狀,被稱為見諸行動。 頻繁的人際沖突,可能是因為: 1、你無法升華你的攻擊性,無法用被社會認可的方式獲得比你的“對手”更多的財富、知識和榮譽 2、你無法親近他人,你用攻擊他人的方式表達親密 3、肆意表達攻擊性等于當眾情感“裸露”,這是嬰兒行為的殘留。一個真正的成年人自重身份,不屑于這樣做。 4、你把對早年成長環境的攻擊,轉移到了在此時此地的某些人身上。 寫在最后 內心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但誠如文章中所說的, 我們要做的絕不是消滅沖突或者否認沖突 而是控制住那些沖突, 用自己的成熟部分,做出有擔當的選擇, 塑造出最真實的自我。 文章及配圖源自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為什么我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么我們那么努力,依舊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為什么生活里有那么多無奈和不如意,阻礙了我們通往幸福? 有時候,阻礙我們通往幸福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古希臘神廟上的一句箴言,只有簡單的五個字: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一個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學習接納自己,取悅自己,才能開啟通往幸福的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