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為什么現在兒童心理問題成幾何級增長?發表時間:2017-11-01 15:27 為什么現在兒童心理問題成幾何級增長?說起現在孩子心理問題頻發的現象,過去兒童心理問題主要在于外部環境因素,現在的兒童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 2000年以后,來做兒童心理咨詢的案例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 “90年代的兒童心理問題,主要是外部環境因素,外部條件改善就解決了。現在的兒童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 “孩子背負了太多的情感負擔,背負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為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但是孩子長大后會發現,他沒有辦法報家人的恩,因為家人要的是他去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 和過去有什么不一樣? 90年代,問題在“外部” 90年代來做心理咨詢的孩子比較常見的,還是一些外部環境因素造成的心理問題。 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一個讀初中的女生,經常在學校里為一點小事大發脾氣,班主任覺得有問題就過來咨詢。后來了解到,這個女孩從小沒有母親,爸爸后來又給她找了一個后母,后母生了兒子后,女孩的生存環境就更艱苦了。他們家住房本來就非常擠,有了弟弟后,女孩子連睡覺的地方也沒有了,做作業只能搬個凳子在門口做,房間里的小弟弟又經常吵鬧不休。所以這個女孩的憤怒是有原因的,讓她憤怒的就是這個環境。沒有親生母親,也沒有讓她安心的環境。 找到癥結之后,就對他們全家進行治療。那個時候,大家還是很尊重老師的,孩子的爸爸和后母也非常配合,對女孩多加重視,做功課的話就到附近的圖書館去做。后來女孩子長大后做了一名護士,能夠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師都相當滿意。 90年代的許多問題都是這樣的,外部問題解決了之后,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了。 ![]() 2000年后,問題在“內心” 2000年以后來做咨詢的孩子,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問題。 現在的家長,普遍都接受了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度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由此就引發各種考試焦慮、學業焦慮。 而另一方面,現在孩子少了,很多還是獨生子女,與生俱來的高孤獨感,使得他們從小思考力就很強。他們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問題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義問題:“人為什么要活著?”這樣一思考麻煩就來了,抑郁了,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 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兩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最普遍的是學業上的焦慮問題,到了高三不好好學習,整天看小說,看手機。還有抑郁、性別障礙更為復雜的問題也出現了,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著媽媽的絲襪、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為性別不認同而抑郁自殺等等。焦慮不堪的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焦慮。以前來咨詢的孩子年齡最小也就是幼兒園大班,而現在連嬰兒都來了。家長看到2歲的嬰兒打人就覺得這個是有問題的,也來咨詢,這說明家長是有多焦慮呀。 獨生子女,獨特的一代 現今孩子的心理特點,繞不開獨生子女問題。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個大人愛一個孩子,集全家的財力和情感于一身: 他們見多識廣,所以智商高;他們不缺愛也不缺物質,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們從小受到尊重,所以講求平等和話語權。 可以說,獨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國民素質。 然而獨生子女,背負了太多的情感負擔,背負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為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四歲的孩子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他就對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后賺錢給你用。”但等到他十幾歲了他就會發現,他報不了這個恩。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么幾所,憑什么就你們家孩子去呢? 獨生子女這一代還必須要過有尊嚴的生活。50后這批人,信奉好死不如賴活,我們就像是一根草,哪怕被人踩在腳下,腳拿開了之后還能繼續生長。但是90后不一樣,他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受到尊重,他的要求不一樣。他們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嚴。有些家長為了戒除孩子的網癮,把孩子送到嚴格軍事化管理的戒癮學校。結果孩子出來之后,從此躺在床上不說一句話的有之,割脈自殺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學校的校長覺得很冤枉,以前70后都是這樣管理的也都沒出什么問題,現在為什么就不行了。他不明白,現在的孩子不一樣了。 不同年齡的教養秘訣 關于孩子的長期教育,總結起來有這么幾個原則: 0到3歲,每時每刻關注他。 這個階段是安全感確立的關鍵期,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得到滿足,一生都會有缺憾。這個時期媽媽比較重要,如果媽媽是上班族,那么下班一定馬上回家,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應酬也別出去了,媽媽就算蓬頭垢面都無所謂。因為孩子0到3歲的時候,你要每時每刻陪伴他,就算每天對他講100遍我愛你,他也不會嫌多。 3到6歲,誠心誠意陪伴他。 做到誠心誠意很重要。這個時候爸爸很關鍵,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因為3到6歲時,孩子的探索欲望開始形成,如果有父親這個老山羊在,孩子就不會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會得到加強。反之,他就會膽怯懦弱退縮,他的探索欲望就會受到抑制。 6到12歲,真真切切喜歡他。 6到12歲的兒童期,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真的喜歡他。因為兒童進了學校以后,老師對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評價,經常可能會在學校里受到一些負面的打擊,或者覺得不如別人。這時候就需要從家長眼里看到,你們不會討厭他,不會不愛他,給他一個可靠的保證。但是兒童階段的孩子比較容易招人煩,講話顛三倒四,脾氣也大,家長經常會不耐煩,但是你必須要讓他感覺到你很喜歡他,特別是他犯了錯誤后,要能站在他的情緒里理解他。 12歲以后,實實在在相信他。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如果你不相信他,那么他的行為會是很糟糕的,他永遠也長不大。你只能相信他。一開始從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那樣才能像個人。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會得到一個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這幾句話,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教養問題答疑: 1、關于規矩 Q: 孩子在幼兒園里挺守規矩,但是一到家里就不一樣,完全不聽話,感覺總是在探索家長的底線,我到底該嚴厲地打擊呢,還是溫和地對待? A:對小孩的管理無非四種辦法:獎勵,懲罰,消退,訓練。你應該在家里給小孩立規矩。小孩子其實是喜歡有規矩的,他并不討厭規矩。因為你沒有規矩,所以他才不知道怎么做。比如說看電視,只允許每天看一集,你就要給他立這個規矩。立規矩的原則在于合作性,必須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像不吃飯不睡覺這樣的事就不可能。規矩就是你們家的法律。法律寫在紙上只是法律,你要變成法治。法治有兩個要點,一個是民主,另一個就是程序公正。民主,就是要先跟孩子談。告訴他看動畫片時間不能太長,長時間看就會很早得白內障。白內障是什么感覺呢,你給他戴一副眼鏡,拿塊蛋白往上一擋,孩子就明白了。就這樣把每天看一集的規則定下來。第二天,等孩子看完了電視,你就去跟他說:“一集看完了,媽媽來關電視機了”。一個字不多一個字不少。這就是程序公正。哪怕孩子跳著腳哭鬧半個小時也跟你沒關系。等他吵完半個小時沒聲音了,你也一個字不多說。第三天,等孩子看完了電視,你繼續去說“一集看完了,媽媽來關電視機了”。孩子也就不響了,因為知道哭鬧沒用。再接下來,不用等你去,孩子自己就會叫“一集看完了,媽媽可以來關電視了”,這規矩就立起來了。 2、關于興趣 Q:關于孩子的興趣班,比如學輪滑,一開始很感興趣,學了幾次就不想去了,還有堅持了快兩年的跳舞,現在死活也不肯去了,這種情況怎么做規矩?孩子會不會養成什么事情都輕易放棄的習慣? A:這種情況不能做規矩。家長們就是瞎擔心,談不上什么養成不堅持的習慣。實際上是孩子根本沒發現他的興趣。孩子是在成長過程當中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的,要到高中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我一直跟高中老師說,高中教育成功與否,就是看這三年孩子是否發現了自己想要專注的領域。如果找到了,那這高中教育就成功了。只要他知道這一生可以投入在哪個領域,他高考都不會焦慮的。比如說他要做醫生,那么有醫學院的大學很多,就算沒考上一流的大學,他可以進二流的大學。因為是自己要學,跟被動去學的人不一樣,他在大學里一定會學得很好,那就可以繼續考到一流大學的研究生,也是一樣的。 3、關于抗挫折 Q: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A:抗挫折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在孩子小的時候,一直要教育他要幫助別人,這樣可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要互相幫助,誰誰誰哭了,你要安慰他。誰沒帶傘,你就去幫他撐傘。幫助別人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大,他就會懂得考慮別人的需求,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自我的力量強大了,就能更好地面對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