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孩子和老公,只能選一個,你選誰?她的答案贏得整個家庭的幸福!發表時間:2019-11-14 11:47 有句話說: 孩子是家庭幸福指數的代言人。 對此,嬌媽深以為然。 一個家庭幸不幸福,看看他們把孩子放在家庭里的地位就知道了。 01 一個家庭中,當孩子地位高于一切,必然會衍生出一系列家庭矛盾。其中,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夫妻關系。 認識這樣一對夫妻—— 在還沒有孩子之前,夫妻倆十分恩愛,常常出雙入對,假期總會四處游玩,是親朋好友眼中的“模范夫妻”。 在有孩子之后,孩子成為了家庭生活的一切。 妻子不再對丈夫噓寒問暖,每天一頭扎進孩子的飲食情況、睡眠質量、情緒反應等分析之中,和丈夫溝通交流的次數少之又少。 在孩子大了一些之后,夫妻關系更是冷到冰點,常常因為育兒問題而爭吵。 比如孩子在飯桌上不好好吃飯,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的時候,丈夫直接把孩子的筷子扔了,吼叫道:“不好好吃飯就別吃了,以后也別再吃了。哭什么哭,你再哭,我揍死你。”孩子嚇得哇哇大哭,妻子說:“孩子還小,需要我們教啊,你好好和他說不就好了,那么兇他干嘛呢?”丈夫會說:“你說那么多有用嗎?他還不是不聽話。表現不好就要兇,要打,不然不長記性。我看孩子現在這副樣子,就是被你慣壞的。”往往這時候,堅持科學育兒的妻子必然會和簡單粗暴育兒的丈夫據理力爭地爭吵。又或者,有時候丈夫工作回家,發現孩子額頭磕破了,就會嘟囔著說:你每天在家連孩子都看不好。每天照顧孩子,料理家務的妻子頓感委屈,痛恨丈夫對自己的不理解和不尊重。 往往這種時候,也會吵鬧一番。 然而,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他們也不知道,夫妻關系親密、恩愛和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他們甚至不知道,正因為他們過分關注孩子,忽視夫妻關系的經營,所以夫妻間的各種感情矛盾、孩子的各種教育問題才會蜂擁而至。 再者,孩子本來是因為彼此相愛而得以出世,可是現在卻又因為孩子,夫妻忘記了彼此繼續相愛。 一個家庭中,如果夫妻都把孩子當做一切行為結果的指標,把孩子當成中心,就注定會有很多誤會,導致夫妻關系破裂。 家庭教育專家林如萍說: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大于親子關系,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是家庭的磐石。 唯有牢固的夫妻關系,才會有牢固的家庭,孩子才會有一個正常、良好的成長環境。 所以,無論再怎么愛孩子,都不應該讓孩子的家庭地位高于夫妻關系的地位。 02 另外,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除了會直接影響夫妻關系之外,還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更會直接影響教育效果以及孩子成年后對待父母的態度。 記得真人秀節目《中餐廳》中,有一期節目,趙薇和一位顧客談起了育兒經。 女顧客說:“我的孩子現在不愿意一起和我出來玩了。” 趙薇說:“為什么?孩子哪里看不上你嗎?” 女顧客抱怨說:“哪里都看不上,我在家里的地位被孩子排在最后,他自己排第一。” 趙薇說:這是最錯誤的教育方式,不能讓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太高,否則等你老了,他會覺得你沒那么重要。 是的,當一個孩子占據很大的話語權,占據家里最高的位置,他就會無法無天,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更不懂是非對錯。 他會把父母的所有好都看作理所當然,把所有不如意都歸結為父母的錯。 他們不懂何為權威和規則,更不懂得感恩和孝順,他會成長為一匹名副其實的白眼狼。 如新聞爆料—— 8月份,上海一個已有子女的年輕女子,隔三差五和環衛工母親伸手要錢,不給錢就毆打和辱罵。同月,一10歲小孩反對父母生二胎,表示自己以后要出國留學,父母太窮,供養他已經很有壓力,如果還要生二胎,就是自私。而更早前,一位媽媽因為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當街對媽媽扯衣服、撕頭發,甚至掐媽媽的喉嚨·····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毫無原則”,孩子也就注定不懂得尊重父母。 換句話說,父母對孩子前半生的教育,往往決定了后半生孩子對待自己的命運。 所以,不要把孩子捧上家里第一的位置;而是要教會他“有所為,有所不為”,教會他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及做事考慮后果。 03 或許看到這里,有家長會說:就算我們做到了,可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護著寵著怎么辦? 也是,隔代愛向來沒有分寸。 這也導致很多孩子總把老人當做“保護傘”,甚至恃寵而驕,對老人有失尊重。 這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從小就給孩子灌輸“長幼有序”的概念。 同時,要秉承著“有原則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的理念,找到隔代愛與教育的平衡點! 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孩子千依百順時,我們改變不了老人;但我們可以明確自己的教育底線,不斷地影響“孩子”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別擔心唱白臉紅臉教育對孩子的認知混淆。 要知道,孩子之所以在爸媽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面前表現不一樣,正是因為他們準確地拿捏了每個人的想法,并非不懂是非對錯。 而我們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引導他、影響他去堅持對的,做出正確的選擇。 長幼有序,才能各安其位。 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的地位處于家庭的完全中心。 這樣,孩子才能明白:每個人都是家庭里普通的一員,沒有誰是特殊的。 而他,也不會因為被安排家務時覺得是在替父母做事; 也不會總認為學習讀書是在替父母完成任務; 更不會把父母對自己的好和照顧看作理所當然······ 而對于夫妻關系來說,才能做到不為孩子的育兒問題而互相“找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