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不同教養方式的家長,會培養出不同性格特質的孩子。特別在當今社會,溺愛孩子已成為常態,家長們盡可能去滿足孩子的需求,縱容他們的言行。而一味的溺愛與縱容,容易讓孩子變得自我中心、缺乏教養。
即便是在家庭之外的公眾場合,他們也隨心所欲,絲毫不顧及旁人的感受。因此,一旦發現自己孩子的言行缺乏教養,家長們應引起高度重視,否則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很可能因為不恰當的言行而受到他人孤立、排斥,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自己。那么怎樣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缺乏教養呢?可以從以下三個跡象入手。
在過度縱容的家庭氛圍成長的孩子,很難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覺得只有自己的需要與興趣是最迫切、最重要的。“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最本質的表現就是,他們無法區分自己關心的焦點與他人關心焦點的不同。這種自我中心思維,在初中生身上最為常見。一方面,他們感覺自己每天就像生活在舞臺上一樣,受到別人的欣賞批判;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別人都應該尊重和謙讓自己。當發現自己孩子自我中心特別嚴重時,應及時的糾正、引導。例如,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喜歡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辦事、順從自己的心意,而不聽取他人的建議;在例如電影院等公眾場合大喊大叫、到處跑跳;不和同學分享,喜歡將物品獨自占有……這些都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有的孩子雖然在行為上比較收斂,但說起話來卻過于直接、傷人。比如,在見到父母的同事時,孩子一開口就說“這個叔叔真胖”;在與班級同學聊天時,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看法,對其評頭論足。雖說童言無忌,但這種不加思考的表達方式,不僅會令被評價者感到尷尬、難為情,也暴露了自我的缺乏教養。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父母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沒有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心理學家班杜達認為,孩子很多行為都是通過模仿而習得的,也叫做“觀察學習”。而父母和學校伙伴是孩子最常接觸到的人,他們的言行會對孩子起到“榜樣”作用。如果父母在私底下經常議論他人,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通過模仿學習養成這種不好的習慣,并不分場合地對他人進行評價。
在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中,指出某些孩子的過失行為,往往是由于道德感的缺失而造成的。比如,有的孩子會停留在“利己主義”階段,將自己的需要與愿放在第一位,忽略集體規章制度與社會行為規范,即便是做錯了、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教育批評,也不覺得羞恥。在童年時間,他們的行為會被認為是缺乏教養的;但在成年之后,這種人是很危險的,他們缺乏道德意識,總是隨心所欲的行動,很可能會做出一些“反社會行為”或“犯罪行為”。所以家長一旦發現,便要給予足夠的引導,幫助他們走向正確的生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