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別總是對孩子說“快點”,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發表時間:2019-12-22 09:09

過多催促孩子的家長,通常是把自身的焦慮轉嫁給孩子。在競爭焦慮氛圍里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那么父母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呢?



1

別對孩子說“快點”


“起床!起床!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為《媽之歌》的視頻在國外網站被瘋狂點播。


創作并演唱《媽媽之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


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次靈光乍現,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


大家聽了忍俊不禁——原來普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媽媽之歌》描述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


曾經,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


“慢慢走,小心跌跤”

“慢慢吃,小心噎著”


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


“快點吃飯”

“快點做作業”

“快點彈琴”

“快點睡覺”,

甚至“快點玩”




2

誰的節奏被打亂


父母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


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于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少兒科技館里,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么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她拉起孩子就走。


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盡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態。32歲的何女士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并不陌生吧?


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


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征;

或截然相反,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


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并優先滿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


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3

停不下來的父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

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


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匆忙地走在學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緊張。這其中,孩子的節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周末、節假日,父母讓孩子趕緊吃飯,吃完飯趕緊做作業、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里承受著各種快節奏的壓力,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閑。


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周末不僅應該是放松的日子,

也是用來深切了解孩子各種需求的時機。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里,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




父母會想,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奏,這一點是天經地義的。


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


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


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們看到的只有競爭,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他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甚至是魔鬼教練。


事實上,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研究只是近半個多世紀才有的事,以前兒童一直被當做小大人看待。


1950年,德國兒科醫生特奧多·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律的研究,人類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認識。


1970年,于貝爾·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律為課題,根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發展及生活環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


基于此,西方發達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3個半小時。這個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延長至4個半小時。


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


對于年齡較長、級別稍高,或對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一般從14∶30到15∶00、16∶00或16∶30。




4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F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系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


要么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

么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社會現狀已經不存在有利于人體自身發展的節奏,找到一個適合照顧孩子和指導孩子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




從深層意義上研究,熱衷快節奏,與時間賽跑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如果時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節奏,很累卻不能停下來,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需要戰勝某種恐懼


幼年對長輩和老師的恐懼、

對死亡的恐懼、

對消極狀態的恐懼、

以及對抑郁、空虛與迷茫感的恐懼。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


而今,這些好的教育傳統正不知不覺被很多人忘記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


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他們急于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


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壞性大于建設性: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重負。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并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5

總之,始于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


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并形成各種概念,豈不是一種失???而勾畫并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么。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象與現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其實并不需要繁雜的指導與指南,父母便可輕松減慢日常生活的速度。




專家們強調游戲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沒有挑戰也沒有家長的幫助,


孩子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

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

在房間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閑聊,

對著天空的云朵發呆,

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

看蜘蛛結網……


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樂趣所在。


作為母親,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對兒童的節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個人事業與母親角色之間的沖突,感動和啟迪了無數讀者。


她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


我,


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


慢慢來,


慢慢來……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99这里只有精品| 无码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WW| 午夜精品美女写真福利| 青娱乐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国产女主播精品大秀系列| 日本国产精品久久| 国内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2022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 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6| 国产系列高清精品第一页|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麻豆| 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99|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