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嬰幼兒家庭教育的實例分析發表時間:2020-10-13 10:47 如果家有0-3歲嬰幼兒的家長可以看看參考一下,是否你也遇到的相似的問題,相同的困惑? 前言:15個月女孩母親咨詢,遂將問題記錄進行了分析,在這里與大家進行分享,也歡迎交流、討論,給予更多更好的建議。 當遇到育兒問題時,首先要從孩子當前的年齡特點、身心發育情況進行分析 我們先對15個月的嬰幼兒身心發展進行初步分析:動作發展可以獨立行走,喜歡推拉拿玩具,可以做簡單的手勢;語言發展能聽懂簡單的指令,開始說出熟悉的人、物品的名稱,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動詞,可以用表情手勢代替語言進行交流,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超過對語言的表達能力;認知發展可以理解簡單的因果關系;情緒與社會性發展上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對別的孩子感興趣可以共同玩一會兒,開始理解并遵從成人簡單的行為準則和規范。 一、玩具問題“和別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總是拿搶別人的玩具,從來也不打招呼(不和別的孩子說,也不和父母說,直接拿過來玩),我經常告訴她不可以玩,不能拿別人的玩具?!?/span> 分析:寶寶的表達能力不夠,不會表達,或不認為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而父母不能只告訴孩子“不可以、不能”,要告訴為什么不對,為什么不能這么做,正面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告訴孩子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還要豐富孩子的表達能力,懂得如何表達,15個月的嬰幼兒可以具有初步的表達能力,父母應多給予引導。 在這里我們要知道的是,呈現了單純與物品的關系,并不是與人的關系(是對玩具發出的,而不是對其他孩子的一些行為),但我們要從這種與物體的方式中建立與人相處的關系,也就是借助這樣的教育契機,發展孩子的社會性與表達能力。 解決方式:可以嘗試一下三種方式 1.“因為這是別人的玩具,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問一下別人,或者先和媽媽說” 2. 每次出去玩父母也為孩子準備玩具,可以拿自己的玩具和別人換著玩 3. 隔離,當通過前兩種方式,還會出現這種情況時,只要一出現就離開現場,體會到這樣做是不被允許的,應該正確的表達 二、危險物品問題“寶寶總是在家里在家扔東西,拿危險的物品,批評了她很多次了,我總是說不行,不能拿,不能碰!” 分析:弗洛伊德將“扔東西”解釋為嬰幼兒和母親的依戀關系的體現,拋開、丟掉,是想遠離母親,想要離開和擺脫控制,除此以外,丟東西撿回來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重復的“練習性游戲”,我認為如果扔東西時表現大笑哈哈的表情和放松的情緒狀態視為游戲狀態,如果表現了不愉快的情緒甚至些許的憤怒,應該視為想與母親的遠離,擺脫控制或是某種不好情緒的發泄。之前我寫過相關的問題,可以了解一下: 拿危險的物品,所謂的“危險”嬰幼兒還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的定義更多的是成人賦予的,我們常說“吃虧長記性”,顯然嬰幼兒還沒有吃過虧,所以他們并不覺得這是危險的,因為危險并沒有發生。當發生問題時,孩子已經拿著危險的物品,家長處理時還是要簡單解釋一下,15個月的嬰幼兒是可以理解簡單的因果關系,可以遵從父母的要求,不要簡單的說不能拿、不許動。 注意:最好的方法還是成人一定收放好物品,將危險物品放在嬰幼兒觸及不到的地方,這里包括一些藥品、鋒利的刀具等。 ![]() 三、下一發展階段預告:自我意識的覺醒當我們關注嬰幼兒當前的問題時,一定也要了解下一個階段,因為我們的教育是指向“發展”的,我們對嬰幼兒的家庭教育都是為了實現孩子更好的發展。 一般是兩歲左右,也就是15個月寶寶的下一個重要的階段,父母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其實在15-18個月已經開始展現,嬰幼兒嘗試獨立處理事情,控制事情,喜歡說”不“,喜歡拒絕,喜歡和父母對著干,當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們不要覺得頭疼和奇怪,這是正常的心理發展,出現這樣的情況說明寶寶的認知在發展,換句話說他們開始變得聰明了。 四、親子互動的方式:親子閱讀推薦國外繪本《大衛不可以》,你可以給孩子講講繪本故事,幫助孩子淺顯理解一下繪本故事,建立一定的規則感。即使是同一本繪本故事也可以經常講,這個階段的嬰幼兒喜歡重復聽故事,而且熟悉故事以后,還會在家長講故事的時候,接著說出故事的進展,并十分享受這種樂趣,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親子互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