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南寧心理咨詢_科學擇偶 | 一篇文章幫你找到一見鐘情的終身愛人發表時間:2023-01-15 16:56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中心來源:南寧心理咨詢中心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在總結分析30年的婚戀咨詢案例的基礎上,提出了情愛的豐滿是人類愛情的顯著標志,而情愛之中,親情是重要的基礎。 一見鐘情說明,現實中的他(她)是自己親人的替身。 正是這位替身讓自己回歸那美好的幼年受到親人疼愛的歲月,跟類似自己初戀親人的戀人在一起,喚醒了幼年濃郁的親情,激發了對最親親人的初戀的潛意識能量;同時又有了現時戀情和性吸引、人類性愛的參與,那感覺真是又親又愛。 幼年的體驗和現時的感受疊加在一起,形成了“性愛+情愛+親情之愛”,這是愛情最豐滿的模式、最高的境界和最巔峰的體驗。
但一見鐘情、愛之圖與愛情和婚姻到底有何相關,人們還頗有爭議。 作者根據婚戀咨詢大量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后認為,早年濃郁的親情和原欲決定了愛之圖,現實中愛之圖的對應,出現了一見鐘情,說明親情和原欲是產生一見鐘情的原因。 從現象上來說,一見鐘情就是愛情的深層的基礎,從而提出人類愛情最完滿的模式,以期對提高人類婚姻質量做出新的努力。 01 一見鐘情的基礎是親情和原欲 在人類相戀的過程中,人們普遍承認有“一見鐘情”現象。而在西方有學者早已提出過存在“愛之圖”一說。愛之圖和一見鐘情既不謀而合,是同一回事,又相互佐證。人們不否認“一見鐘情”的存在,也不否定“愛之圖”的假設。
可以看成是潛意識層面的兩種需要。其一是對幼年性愛的需要(原欲),即“愛之圖”;其二是對幼年親情的回歸, 希望與親(情)人“一見鐘情”。 愛之圖和一見鐘情又是密不可分的,雷同于成人的愛和情的關系。兒童更需要安全和呵護,濃郁的親情是基礎,沒有親情的原欲是不存在的。但原欲又是一種原始的性愛,絕不是單一的親情,而是親情、戀情、性愛混合的一種情感體驗。 中國人說的一見鐘情主要代表了戀情和親情,因為中國人不喜歡說兒童也有性愛。我們不妨把一見鐘情稱為“情之圖”。當然,也不否認愛之圖只是潛意識的一種存在,而一見鐘情是現實中發生愛之圖對應時,出現在意識層面的一種情感體驗。 愛之圖和一見鐘情的說法大同小異,其實它們產生的共同基礎就是幼年的親情和基于親情的對主要是異性父母的初戀(原欲)。我們研究一見鐘情的主要目標就是關注早年的親情和原欲對成年后婚戀的影響。
在我國,尤其是在過去的年代,受男女授受不親的文化影響,女孩子在家很少出門,偶爾出門或與家人上了廟會,看了花燈,就陷入了愛情的漩渦。 國外人時興的旅途戀、邂逅相戀等等,也多基于“一見鐘情”的基礎。這些已無異于告訴人們,基于早年的親情和原欲而產生的一見鐘情正是愛情的深層的基礎。 02 潛意識中的親情和原欲 我們在“一見鐘情初析”一文中,根據大量一見鐘情的案例分析,從個人早期成長的家庭背景,從愛之圖的原型、愛之圖情感特點、愛之圖性質等特征,把愛之圖分成不同的類別。 但每一種分類都有其早期親情濃郁的背景,早期親情濃郁的親人或扶養者,在其跟孩子最親密接觸的那些時間的相貌、體態、行為、舉止,與孩子親密的程度,情愛的付予和接納的方式,及其跟孩子相處的模式,身體接觸的方式和頻度以及其他特征,構成了孩子心目中的愛之圖的雛形。根據早年不同的成長背景,分析不同愛之圖的特點如下: 祖父、祖母型愛之圖 孩子從小的撫養人主要是(外)祖父母,(外)祖父母給孩子的關心愛護特別多,孩子對(外)祖父母的親情和愛戀特別濃重,成年后對相似于(外)祖父母的異性產生好感或愛意。女孩更容易發生,成年后遇到一位成熟、成功,又年長的象她祖父的男人,會更符合她的“愛之圖”。 父親、母親型愛之圖 一般情況而言,父母不僅孕育了孩子,還要精心的愛護和撫養孩子,不僅培育了濃郁的親情,而且培植了相互濃烈的依戀情感; 長期的共同生活,相互膚體的密切接觸,雙方都有性和愛的滿足,尤在異性親子間,特別是孩子的感受會非常的強烈,放肆的享受著原欲的滿足,異性父母自然就成為孩子的原欲對象。 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兒子會有戀母情結,女兒會有戀父情感,甚至會影響他們日后的婚姻生活。 哥哥、姐姐型愛之圖 年幼時,同輩兄弟姐妹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相對減弱的家庭,同胞之間的相互影響相對更大,主要指兄對妹、姐對弟的影響。 在弟妹出生以后,哥或姐自然參與了弟妹的撫養和保護,弟妹對來源于兄姐的撫愛、呵護感受深刻,回報以相應的兄姐最適應的關心和愛意,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現代人姐弟戀在增加,這種婚戀模式可能是因為現代人獨生子女多,女孩常學媽的強勢,兒子又戀媽和媽的強勢,他們的配對自然更合適女大男小。 其他撫養人型愛之圖 撫養孩子的人包含親屬中的撫養人和非親屬的撫養人(女保姆等),亦可奠定愛之圖的基本框架。 師型、星型愛之圖 孩子早期在與老師的相處中,或在欣賞明星的角色時,發生了異常深刻的情感震撼或移情,從而構建愛之圖的原型。特別是女性心目中的男性偶像,形成愛之圖似更容易。 復合型的愛之圖 可以是兩位以上親人或非親人原型的復合。
事實上,非父母型愛之圖雖然是少數人,但是說明他們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親情,原欲對象也不是父母,而是從小給他、她親情最多的非父母的親人或其他人。 如果從小沒有專一的親情和原欲對象,則有可能是師型、星型愛之圖或復合型的愛之圖,此類人的親情和原欲對象相對不確定。 03 持久的一見鐘情是美滿愛情的基礎 其實,絕大多數人的愛之圖主要就是親人之圖,尤其是父母之圖,親情最濃重的,膚體接觸最多的,性愛最濃的親人之圖。 現實中的戀人越是符合愛之圖,雙方親情和原欲的契合程度,也就是愛之圖對應的程度,決定了一見鐘情的深淺。 情愛的契合程度越好,親情和原欲的滿足越到位,一見鐘情感就越明顯,說明親情和原欲是一見鐘情的基礎。 持久的一見鐘情又是愛情中的極品,親情和原欲自然就成了愛情最重要的基礎。
有人認為一見鐘情是短暫的瞬間的激情。其實不是,調查認為有70%男性及80%女性曾有過一見鐘情,多數發生在20歲左右,結婚或長期維持戀情的占70%(結婚的占55%)。在離婚率超過50%的美國,一見鐘情并結婚的夫婦中男性的離婚率在20%,女性在10%以下。說明一見鐘情雖是“命中注定”,但也確實可貴。
并且一直在研究尋找“愛之圖”的具體方法,努力研制開發婚戀匹配測試軟件系統,以期在更大范圍內尋找具有“愛之圖”的最佳配偶。 04 夫妻相說明親情和原欲與愛情相關 “女大十八變”,說的就是人的相貌是能變的。美國一位研究人類相貌學的學者雷伯特.惠斯泰爾調查發現,人的相貌能變,是后天文化因素造成的,也可以說是學來的。 他指出,初生嬰兒的相貌都差不多,幾乎沒有明顯的面部特征。他們通過以后的觀察,模仿自己身邊的親屬及其他人,逐漸學會安置自己的相貌位置與形態。例如,把眉毛調整到適當的位置,嘴唇、鼻子也都按大腦中的臉譜圖(主要是同性父母的)發育;嘴的外型就不是生來就確定的,它要等到恒牙出全后才能確定,許多人進入青春期后才能定型。
人到成年以后相貌還會再變,成人后則會以崇敬和愛戀的對方的相貌模型而來改造自己。 恩愛夫妻,長相廝守,共同生活幾十年,在天天贊賞對方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在改造自己的相貌,于是越變越像。 究其原理應該是一種生理與心理的互動效應,觀察、贊賞對方的美麗,同時就會產生與對方一樣美麗的心理期望,這求美的意念會無形中影響生理的相貌改造、調整的過程,日積月累,逐漸發展而成夫妻相。
反過來則可以說夫婦越長越像或者說能評上最佳夫妻相的夫婦才是最好的夫妻,說明他們的關系最純真、最美好,這樣的夫妻肯定有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相依相戀的真誠情感。
05 含有親情的愛情最完滿 我們在《人類愛情內涵初探》一文中就提出了,人類愛情是人類性愛和情愛的結合。情愛是友情、戀情、親情三情之結合,是人類情愛的最高境界,含有親情或替代親情的愛情最完滿。
一位從小出生于父愛濃重的家庭的女孩找了一位母愛濃重家庭出生的具有戀母情感的男人,他們的情愛類型契合不良,可能僅有性愛而無情愛,愛情不真。 倘若這位女孩與比她大的具有父型情感的男人相愛,他們情愛類型的契合度最好,他們的愛情也就很真。 一見鐘情的基礎就是情愛類型的最佳契合,所以可以說含有濃郁親情或替代親情的一見鐘情就是愛情深層的堅實基礎。
只有一見鐘情之中才隱含著更多親情,所以我們相信,一見鐘情是愛情的深層基礎,持久的一見鐘情是幸福婚姻的決定性要素。
06 原欲的替代性滿足是愛情追求的核心 德國心理學家施太倫說過,人在6歲以前都是哺乳動物,6歲以后才發育成人類兒童,即是說,6歲前孩子沒有亂倫禁忌,他們是完全自然而又真誠地愛戀著父母或其他撫養人,并在與他們的一切親密接觸中享受著兒童性愛的滿足。 孩子的原欲就是在濃郁親情的基礎上得到了最好的滿足。 嚴格說起來,能滿足孩子初戀的父母或其他撫養人才是孩子真正意義上的初戀情人,所以說,原欲在潛意識中的能量是巨大的。根據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原欲的潛意識能量足以影響成年后對愛情追求的一切行為。
如果心性發展不夠順暢,成年后選擇其性對象時亦常以童年期間的原欲所愛的對象為對象。 然而因生理性成熟的后延,又由于成年后接受了人類有亂倫禁忌的文化影響,還有三代血親之內不得結婚的法律條文的制約,且從兒童到成人有充分的時間足以建立其防止亂倫的道德屏障,或者是形成其他的抑制機制,在其性對象的選擇中,自然會排除其所愛戀的親人。
跟類似自己初戀親人的戀人在一起,喚醒了幼年濃郁的親情;激發了對最親親人的初戀的潛意識能量,又有了現時戀情和性吸引、人類性愛的參與,即是說在親情的安全、溫暖和幸福體驗的背景下,再體驗與原欲疊加的成人性愛和戀情之愛的心理震撼,愛情的體驗無與倫比,完美至極。
最能說明問題的還是所謂的一見鐘情的愛情,替代的親情和原欲的能量,導引出只要一見就能鐘情的結果。就實質而言,親情和原欲是愛情的基礎;就表象而言,一見鐘情表達了愛情深層的基礎。 07 親情的發掘和培植提升愛情體驗 根據現有的婚姻質量的有關調查證明,婚姻中真正有愛情的夫妻實在是少數。可見現有的婚姻只是一種社會的性制約形式而已,并不是人類最合理的婚姻。 人們早就注意到,所謂的“三年之痛”、“七年之癢”、“十年危機”等等,婚后感情平淡,矛盾滋生,問題不斷,甚至認婚姻為愛情之墳墓。 咎其根源,仍是因為大多數人的婚姻是沒有堅實的潛意識基礎的。他們的配合,既沒有“愛之圖”的偶合,也缺少”情之圖“的互惠互補,婚后磨合也宣告失敗,致90%以上的男女在自己的婚姻中不能享受一輩子的人類愛情生活。 難道這能證明現代婚姻的合理性嗎?難道不能說大多數人的婚姻還只是停留在動物性吸引層面上的嗎?
研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他們即使在婚后,依然有很多的機會與自己“愛之圖”有不同相似程度的對象相遇,而因此會產生各種程度的婚外戀情。 對超出夫妻“愛之圖”越多的婚外對象,越有可能發展為婚外戀情,并足以破壞婚姻。
戀愛的過程也是培養感情的過程,是增進相互的了解,發現優勢更多相似的過程,也是劣勢互補的實習或訓練過程,是兩個人全面融合在一起變成一個人的過程。
男一半女一半走向真正意義上的結合,完完全全地結合,不僅僅是“白頭偕老”、“百年好和”,而且是一輩子的“真情、真愛”,可持續的一見鐘情,無限的人生享受。 作者:周正猷 等 ↓戳「閱讀原文」馬上預約咨詢! 心翔心理 ![]() 個體心理咨詢 丨兒童心智成長 心理培訓丨企業服務丨學校服務丨心理設備 專業為本,服務至上 力保每一次心與心的連接都有溫度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