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么我比身邊的很多人都優秀,但是卻依然很自卑?

眾所周知,人既有理性思維,又有感性認識。
理性思維既可來源于對事實的理解與認知,也可來源于對抽象知識的吸納,比如,我們學會的1+1=2,“優秀”、“自卑”的字面意思等,都是抽象知識。
而感性認識來源于與外界持續不斷的互動,它是以事實和情緒為載體的。換句話說,抽象的知識影響不了感性認識,感性只相信自己感受到的事實與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題目中所說的“我比身邊的很多人都優秀”這一想法很可能是題主的理性認識。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從外界吸納并在內心建構一整套價值判斷標準,根據這套體系,我們完全可以在理性層面對他人和自己的價值進行判斷,有時這種判斷甚至一目了然:我比身邊的人聰明、學歷高、收入豐厚、地位顯赫……
但是,在感性層面,我們對自己的價值判斷卻是基于過去體驗到的事實與情緒。
有些內心非常自卑的人,在過往成長的過程中,反復體驗到的是父母的漠視與缺乏關心,無法與朋友建立良好的關系,在親密關系中屢屢受傷等。是這些事實與情緒構建了他自卑的內心,哪怕現在他的外部物質條件再優越,只要這些內心他在乎的部分依舊沒有得到滿足,那么他還會是個自卑的人。
因此,如果出現題中這樣的問題,一味在外部因素上找補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就像很多文章里說的,“哪怕擁有了世界上所有的成功,內心依然是空蕩蕩的,荒蕪一片?!?/p>
我們要針對自己過往發生的一切,解開心結,努力改變,體驗新的事實,慢慢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這樣才能漸漸化自卑為自信。
